範例:109級畢業典禮 高行健、陳時中遠距祝福
2021 年 8 月 16 日
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經歷防疫期間各種考驗,6月13日舉行108學年度畢業典禮,歡送4145位畢業生,旅居巴黎的臺師大講座教授、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,及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,都錄製畢業演說,祝福畢業生。高行健表示,與歐美相較,臺灣受害最輕,是政府及國人防疫措施得當,他期許畢業生立足臺灣、放眼世界,縱觀古今往來,才能開拓視野、承擔使命。
108學年度畢業生共計4,145人,學士班2,225人、碩士班1,745人、博士班175人,在親友、師長與學弟妹祝福下,揮別校園生活、邁向人生下一個旅程。受到疫情限制,今年臺師大也有多位境外生無法參加畢業典禮,因此校方發信邀請今年畢業的境外生,以遠距連線方式參與畢業典禮,共有12位中國大陸學生、1位香港學生共襄盛舉。畢典當天,校方克服種種限制,與這13位境外生現場連線,讓他們不但可以觀看直播、更能接受現場同學、師長們送上的祝福。
在校旗及各學院院旗進場後,校長吳正己率副校長、各學院院長、行政單位一級主管等師長入場,吳正己校長致詞說,在這場新冠肺炎大災難中,臺師大比其他學校更切身體驗病毒帶來的衝擊與挑戰,我們堅定並勇敢面對,不斷完成眾多僑外生居家隔離工作。這次疫情中,相信各位同學都有所體悟,限制我們原本規畫的活動,改變我們的社交模式,更多居家時間讓我們有機會跟家人相處,也增加自我省思的時間。
吳校長勉勵畢業生,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,唯有隨時做好因應的準備,讓知識作為導航,讓好奇心保持探索未知的熱情,讓不斷學習開闊視野。更重要的是,當挑戰來臨時,要有求新求變的覺悟,以及採取行動的勇氣。也相信在變動中,仍然有著不變的真理。必須持續地善待周遭每一個人、關心社會、發揮自身良善力量,讓世界有更多正向互動。
因應疫情,臺師大學生事務處今年管控畢典進場人數,採學生網路報名,供1,200位學生進場,家長可到現場領取實名制號碼牌後入場。
今年因配合防疫政策,畢典流程也多有調整,不同於以往邀請年輕校友回母校激勵學弟妹,今年改邀請旅居巴黎的諾貝爾獎得主高行健講座教授預錄畢業演說,分享疫情籠罩下,畢業生應如何穩定心志、持續保持韌性與創新思維,以面對變化多端的全球化局面。
疫情重創歐美,連高行健所居住的巴黎,都成為空寂死城。他說,臺灣面對這場大災難,受害幾乎最輕,不能不說是大家的幸運,這也說明臺灣社會,從政府到醫療衛生和各行各業,所做的回應措施及時而得當。他說,不能不說臺灣人還是有智慧,既有先進的科技研發,又保存了日常生活衛生用品的生產。而你們這新一代的臺灣青年更應該放眼世界,縱觀全球正面與負面的經驗教訓,認真思考,進一步做出回應。
他透過影片告訴臺下畢業生,「你們身上沒有上一個世紀政治與意識形態沉重的包袱,也不必像前輩那樣寄希望於所謂的烏托邦,更無須指望形形色色救世主的空頭許諾,大可立足臺灣,面對當今世界,去開創自己的人生」。「完成學業,僅是事業的起步,學無止境,在工作中不斷進修成長,才會有所成就,這是一生的事。」高行健勉勵畢業生,在困境中固然可以向親友求助,但獨立思考,自立更生,則是做人的根基。唯有面對現實,冷靜專注,從自身和他人經驗吸取教訓,並做出判斷,決定取捨,才是真正的生活智慧。
疫情他說,不能不說臺灣人還是有智慧,既有先進的科技研發,又保存了日常生活衛生用品的生產。而你們這新一代的臺灣青年更應該放眼世界,縱觀全球正面與負面的經驗教訓,認真思考,進一步做出回應。高行健強調,西方的教育固然開放,但是只教書,而臺灣的教育既教書又教怎麼做人。
臺灣社會看重人情和鄉情,沒有西方那麼多的社會衝突和暴力,相對和諧而溫馨。受過良好教育的新一代的臺灣青年,如果能進一步開拓視野,研究東西方的文化與歷史,想必會得出更為新鮮的認知。
重要引述:高行健勉勵畢業生,只要放眼世界,縱觀人類的古往今來,如果也充分意識到可能承擔的歷史使命,想必會別開生面,更新視野,湧現出一番新思想。
更多服務